新华社上海6月9日体育专电(记者岳东兴 朱翃)“我在操场上教了15年了,这种课比我们体育课难多了!”回顾起英国足球讲师给自己上课的一幕幕,滕颖磊大为感慨。她曾是上海一所中学的高级体育教师,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,但在对比中、英两国足球教育的不同方法时,她称自己感受到了“颠覆性的改变”。
作为上海市的代表,滕颖磊去年10月与来自中国9个省市的70名基层教师前往广东中山培训。他们参加的是“中英校园足球合作项目”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期培训班。其核心内容是,组织方,即在英国注册的非营利机构——孙中山青少年基金会,选定英国顶级足球讲师(持有欧足联、英足总高级教练证书),并在得到英足总批准后,运用英格兰最新的培训教材、模式,分阶段培养热爱足球的中国体育老师,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准,逐渐提升中国校园足球整体水平。
“英国老师们上课习惯用战术板,把想法随时画出来,学生们围在身边看,很直观,能迅速在两分钟里进入课堂。他们还会安排许多针对性游戏,都配出一幅图来。我们的能力还达不到,”滕颖磊近日对新华社记者说。
她还回忆道,英国老师们在课上说,“你们体力好像不怎么好”。滕颖磊说,这些英国老师们很有活力,不断去场上每个角落观察,“我们有些老师是职业运动员转型的,按照上课的要求,都感觉吃不消。可能我们体育老师也缺乏自身锻炼了”。
另一位参加培训班的上海老师娄祥宝,是杨浦区同济大学第一附中的校队教练。他也感到受了启发。
“我们现在基层教练员还是过去一种模式,按照老一辈教练的意识,对球员指责性比较多,这样传下去会更落后,”他说,“但英国老师不这样。他们更注重孩子们的兴趣,锻炼小球员自己处理问题,思考传接球线路,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足球意识,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应变一切。这样的话,作为学生来讲,会感觉到新鲜,感受到踢球的乐趣。”
娄祥宝还透露,他带的校队曾11年没有在上海拿过冠军,总是“千年老二”。但在中山学习后,作为教练,他有意识地运用了英国讲师的一些想法,刻意在赛前准备上更注重队员心理上的调节,在战术上也有了些新东西,而同济一附中终于在2013年11月24日拿了冠军。
基于老师们的积极反馈,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、孙中山青少年基金会(英国)签订了协议,定于今年9月在沪举行第二期培训班,届时将向上海地区72名中小学教师传授先进的足球教育理念。
上海校园足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,两年前就建立了上海校园足球联盟。联盟秘书长游松辉说,目前已有注册的261所学校加入了联盟,辐射上海16个区县,常年会组织各年龄段的四级比赛,但师资力量匮乏仍是一个问题。“培训一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。联盟里只有50%学校有足球专项老师,另外20%是兼职代课,还有20%是没有的。”
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从春说,计划在上海三分之一学校中,推广“中英校园足球合作项目”,要持续性培养70多个教师,如最后能有10个人拿到高水平的教练资格证书,将对本地区校园足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。
原文: 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sports/2014-06/09/c_126594499.htm